8月18日,烈日当空,走进汉嘉股份的展览室时,负责介绍情况的汉嘉股份总经理邱添有些抱歉地说,“我们展览室有点小,也没空调,实在太热。”
然而,这个只有二十来平方米的展览室,却让在场的媒体人感叹不已。重庆成套电力行业平均增长率<5%,汉嘉股份连续三年增速达到50%;新三板挂牌120家电力企业每股净资产收益排行业第一;新三板挂牌120家电力企业每股收益排行业第三;研发团队中,不仅有6名博士和10名研究生,更有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唐世宇教授;研发投入上,成套电力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汉嘉股份却>6%。
在这个展览室,我们还看到了重庆造的第三代充电桩。“我们没有做第一代、第二代充电桩,直接做第三代充电桩。”邱添说,正是这个选择,使汉嘉成为重庆成套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企业。
汉嘉股份的第三代充电桩是按照2017年国家电网针对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新标准生产的,在重庆这是首套。充电桩可与国家电网系统互联,用户在手机上就能找到附近的充电桩,并进行付费。像这样的充电桩,目前已经安装在江北嘴甲级写字楼的KY.COM库内。
在未来,我市的纯电动公交KY.COM充电,都有望用上汉嘉造的第三代充电桩。这样的充电桩充电30分钟,就可跑200公里,“基本上可以让公交KY.COM一天只充一次电。电动公交KY.COM的运营成本很低,每公里平均下来不到一元钱,烧气每公里要一块二毛多。”
根据重庆市政府规划,像这样的充电桩,未来五年仅全市公交系统就要安装不低于5000套。
一个想法 吸引政府产业基金参股
直接跨越第一代、第二代充电桩,生产第三代充电桩,其实也是汉嘉依靠创新、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汉嘉的成立源于董事长王军的一个想法,“以前王董事长是做贸易的,2013年的时候,想转行做实体经济。”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军的想法被巴南区经信委知道了。“正巧我们要发展的正是巴南急需扩大的战略新兴产业,他们招商邀请我们过去。”
就这样,现租厂房、现买设备,汉嘉成立了。
2014年,汉嘉开始做电力装备、智能电网和充电桩。那一年,团队引进了研究、市场和生产人员,扩充到58人。
企业快速发展,需要资金投入,上新三板就成了汉嘉的必经之路。2016年2月启动,当年年底正式上市,汉嘉的发展速度,吸引了包括巴南区政府产业基金、华西证券、兴业证券的资本注入。
“巴南区政府产业基金在知道我们要上新三板的时候,就和我们商谈,一旦我们上市,他们就投资进来。”2017年6月,巴南区政府产业基金作为第一轮战略投资者,投入600万元,正式参股汉嘉股份。
在王军看来,这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让汉嘉在发展上有了足够的底气。“这既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需求,又大幅提升了企业的信用等级,还可以更好的引入其他的资源。”王军说,当然,这笔投资是完全市场化操作的,“巴南区政府就跟天使投资人一模一样,我们也是经过了路演等一系列程序,才拿到这笔投资。”
在巴南区政府产业基金投入后,巴南区经信委及科委又和重庆市级的产业基金对接,“我们现在和市级产业基金谈的是500万元的第二轮融资。”
一个团队 三次登门请来首席顾问
汉嘉成功上市新三板,吸引了近千万元的投资,也让曾经只是“呵呵一笑”的行业领军人物改变主意,成为汉嘉的首席技术顾问。
这位领军人物就是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顶尖专家唐世宇。“真的是三顾茅庐。”邱添回忆。
第一次是2016年3月,王军找到唐世宇教授,“给他简单介绍了我们企业,并说想在新三板挂牌,想请唐教授来指导。唐教授呵呵一笑,除了鼓励就没了下文。”邱添说,这也可以理解,和唐教授接触的都是资产十亿以上的企业,“我们企业确实太小了。”
两个月后,王军又找到唐世宇教授,“告诉他我们新三板上市的资料已经提交了,团队人才也进行了优化,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做了大幅投入。”唐教授仍不为之所动。
当年9月,当证监会受理了汉嘉上市的资料,巴南区政府草签了投资意向协议后,王军再次找到唐世宇,“他这才认可,他看到我们是真正在做事,而且把之前的承诺都兑现了。”当月,唐世宇教授正式加入汉嘉,任首席技术顾问。
唐世宇的加入,让汉嘉的发展少走很多弯路,“直接生产第三代充电桩就是唐教授指导的。”邱添透露,下一步,汉嘉除了做充电桩的发展外,还将充分运用开发电力大数据,让大家用电更安全、更节能。
“我们要利用好政府提供的创新资源、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工作,保证未来三年公司年产值增速不低于20%。”如今,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正朝着目标稳步前行。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