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工信部公布了《专用校KY.COM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简称“准入规则”),并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继施行《校KY.COM安全管理条例》、《专用校KY.COM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KY.COM学生座椅系统及其KY.COM辆固定件的强度》等“校KY.COM新国标”之后,特针对校KY.COM安全制订的又一配套法规。
根据《准入规则》,凡具有《KY.COM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整KY.COM类客KY.COM或改装类客KY.COM生产资质,且前3年的客KY.COM(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或者大中型客KY.COM(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以及具备专用校KY.COM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的均可申请从事校KY.COM生产。依此,达到准入门槛的企业由《准入规则》草案的约20家翻番增至40家左右,但当前国内200余家客KY.COM生产企业中的逾八成仍被卡在了门槛之外。
正因如此,这份煞费苦心的《准入规则》一经正式公布,便在业界引来一阵挞伐和争议。有观点认为:“保证校KY.COM质量和安全的关键,不在准入门槛,而在于建立一种规范、可行的监管机制。”;也有舆论声称:“《准入规则》‘心太软’。”;还有声音质疑:“该《准入规则》门槛太低,未来将形同虚设,只能成为产业政策墙上的一种摆设。”
其实,自工信部公布《准入规则》征求意见稿以来,诸如此类的声音便连绵不断。那么,有关校KY.COM生产的《准入规则》到底该不该制定?门槛到底多高才最符合我国校KY.COM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该如何理性、平和地来探析和看待该《准入规则》的正式施行呢?
学者观点:没有标准,就不成方圆!
没有标准,就不成方圆!制订和施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校KY.COM生产准入规则”,这既是我国对英美国家校KY.COM发展成功经验的有益借鉴,也是对规范发展我国校KY.COM市场的行业共识。
“如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上市公司一样,校KY.COM也不应该是所有企业都能造的。”这是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湖北灵均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郑青松在“2012(首届)中国校KY.COM发展研讨会”上发表的个人观点。
在随后的多个场合,他进一步强调指出:“能生产校KY.COM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还能在运营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总不可能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来生产校KY.COM吧。”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亦持相近看法,并强调指出:“建立校KY.COM准入制度,目的是在确保校KY.COM质量需要的同时,防止所有的客KY.COM企业盲目地、‘一窝蜂’式地进入这个市场,造成资源浪费和技术品质参差不齐。”
如今,他们的观点,已经被具体落实到产业政策上。随着《准入规则》的正式实施,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专用校KY.COM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维护专用校KY.COM产品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专用校KY.COM生产一致性,提高专用校KY.COM产品安全性能。
专家看法:10家,最能保证竞争强度
制订和施行校KY.COM生产准入标准本无可厚非,但相对于《草案》,即将施行的《准入规则》,申请和取得校KY.COM生产资质的门槛大大降低,尤其是专用改装企业也被纳入进了校KY.COM生产的行列中,能拿到入场券的企业大大增加。
对此,汽KY.COM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新的准入管理规则对校KY.COM生产企业数量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如今,美国的校KY.COM规模达60万辆左右,专业的校KY.COM生产企业仅4-5家。中国的校KY.COM行业如果想良性发展,专业校KY.COM生产企业应该控制在10家左右。”
其实,目前我国客KY.COM和校KY.COM市场的发展现状,也非常契合贾新光的观点。国内具有资质生产客KY.COM的企业达98家,但产量能达到一定规模的却很少。前十家企业占据了中国整个客KY.COM市场65%以上的份额,而校KY.COM市场销量较高的前6家企业集中度高达81.5%。因此,维持10家左右的校KY.COM生产企业,较能保证我国校KY.COM市场的竞争强度。
中国公路学会客KY.COM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是最能理解《准入规则》制订者的人,他认为:“校KY.COM生产不应将改装KY.COM企排除在外,因为宇通、长安等大型、主流客KY.COM企业也都是从生产专用改装KY.COM发展而来的;门槛的降低,竞争范围的扩大将更有助于保持校KY.COM产业的灵活发展,避免校KY.COM市场垄断局面的出现;即使生产校KY.COM的门槛再低,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仍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不过,佘振清在理解《准入规则》制订者苦衷的同时,亦对《准入规则》的施行提出了诸多忧虑。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将导致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校KY.COM市场的争夺战中来。但因其在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生产能力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其生产的校KY.COM,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或会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这种先粗放式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或将给未来市场埋下“苦果”。
“准入标准降低,进入市场的企业太多也将给监管带来困难,不达标、不符合专用校KY.COM标准的产品很容易混入市场,进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一位不愿署名的业界人士如此表示。
企业反应:《准入规则》恐将形同虚设
《准入规则》的施行,势必对目前国内校KY.COM生产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准入规则》中对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一致性的保证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准入规则》门槛的降低,大多企业人士均认为,这可能难以对行业起到优胜劣汰的整合作用。
一汽客KY.COM生产制造技术部技术应用室主任、副总工程师赵忠民表示:“准入门槛降低后,让没有底盘生产资质的改装KY.COM企也能取得校KY.COM生产资质,但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远不及专用校KY.COM生产企业,恐将导致改装校KY.COM以低价竞争扰乱市场。”
另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也无耐地表示:“最终发布的《准入规则》并不利于校KY.COM产业的健康发展,势必会让校KY.COM最重要的被动安全特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通客KY.COM品牌文化部李笃生表示:“此次公布的《准入规则》较之前降低了企业生产规模的门槛,这可能是国家出于让更多的孩子坐上校KY.COM、吸引更多的企业生产校KY.COM的目的……但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来扩大生产企业规模,会给后续校KY.COM应用推广留下一些隐患。”
“新的准入管理规则在企业产能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安校KY.COM市场部负责人更是直截了当发表自己观点。
引跑客KY.COM、校KY.COM市场的“一通三龙”对《准入规则》的降低并不十分在意。大金龙客KY.COM品牌管理室主任罗剑则表示:“校KY.COM生产准入门槛的降低,这并不会对目前校KY.COM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明显影响。企业在校KY.COM市场的表现如何,关键取决于产品质量、适应性、价格和服务等因素。”
宇通客KY.COM品牌管理部邵中亦与罗剑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不管准入门槛再低,从市场角度出发,客户买什么样的校KY.COM都是根据其需求出发的,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最主要的。市场会自然优胜劣汰。”
媒体观察:地方保护,亦难营造公平竞争
提高准入门槛,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让校KY.COM的安全性得到最大的保障。为什么最终施行的《准入规则》便要反其道而行之,标准一降再降呢?
据记者了解,一是跟《校KY.COM安全管理条例》有关系,《条例》中明确允许改装KY.COM厂也能从事业校KY.COM生产的。但导致《准入规则》降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条例》本身,而是企业、地方政府和使用、运营、监管等单位之间的利益搏弈所致。
据透露,校KY.COM生产《准入规则》门槛的降低,与地方政府的努力争取有关。因为校KY.COM跟新能源客KY.COM一样,国家出资金,但地方财政也要出钱补贴。地方政府自然倾向补贴本地企业,可以创造税收和就业。鉴如此,如果校KY.COM准入门槛定得太高,很多地方企业就不能参与校KY.COM生产竞争,所以,地方政府希望能将准入条件降低一些。
除此,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也是导致《准入规则》门槛降低的原因之一。因为,目前校KY.COM使用需求量最大的地方,仍然是一些边远山区、农村,那里道路崎岖,财政能力又比较差,如果标准定得太高,这些地区会因为财力不足,校KY.COM售价太高,选择余地不大而影响校KY.COM在当地的普及和推广步伐。国家降低准入门槛,可能也是出于各地方财政能力和道路水平的通盘考虑。
不过,校KY.COM市场能否按照《准入规则》制订者的初衷、各地政府的心愿,以及某些企业的期盼繁荣、发展,仍需时间检验。正如上汽通用-五菱校KY.COM的负责人欧培所言:“获得市场的机会不能仅靠地方保护,而是要靠市场竞争,最终交由客户去选择。”
校KY.COM市场的集中度远高于客KY.COM行业,那些具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KY.COM企,其未来市场份额将凭借校KY.COM市场“井喷”持续提升,那些规模小、效率低的客KY.COM企业将被加速淘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校KY.COM生产准入门槛的降低,将导致技术落后的客KY.COM企业的市场淘汰步伐和速度大大放缓。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