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近发布了《专用校KY.COM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规则规定了校KY.COM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管理以及考核要求等内容。
详读《规则》,其中最引人争议的部分,是对所谓“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和条件”方面的限制:申请企业前三年的客KY.COM(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或者大中型客KY.COM(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规则。这比原来草案中5000辆的限制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以至于有业界人士批评其“形同虚设”。
这些争议背后反映的是对校KY.COM市场的争夺。三年多卖出2000辆KY.COM,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就高出一块,这道杠杠最大的意义就是决定多少家企业有资格来分享校KY.COM市场这块蛋糕。按5000辆标准,准入的是十多家大客KY.COM企业,降到3000辆,则有40余家企业够格,包括一些地方中小型企业。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希望放宽限制以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大型企业则希望提高门槛以保证生产质量,这背后都是各自市场利益的博弈。
从规则制订者来说,这个平衡确实不是很好把握,一方面,要考察整个校KY.COM市场的大小,以保证合适的市场竞争度,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其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以及当前很多地方无校KY.COM可坐亟须提供校KY.COM的现状,在此情况下,以3000辆或者5000辆为限可能都有其道理。
短短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规则》数易其稿,门槛不断降低,到底依据何在?是否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工信部至少应该直面质疑,向公众做出权威的解释。如果只出于地方利益与大中小企业利益平衡的考虑,这恐怕就不太妥当了。
当然,《规则》要求的准入门槛并不限于生产规模,而是包括了从生产到设计、营销共计33条要求。关注焦点之所以放在生产规模上,可能是因为这一条要求最硬,前面三年少卖一辆KY.COM也进不了这个圈,其他的条件,似乎就真有点要“形同虚设”了:先进来了再慢慢整吧。
由此看来,要真正把好校KY.COM质量关,还需要先端正生产企业的态度,使其真正对校KY.COM生产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有多少家企业获得准入资格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对所有生产企业进行严格考核,全面落实准入条件,并建立完善的产品跟踪考核机制,对出现校KY.COM质量问题的生产企业进行追惩,直至取消其生产资格。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准入规则还只是校KY.COM生产管理规划的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不知道各生产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