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直播看脱贫走进四川德格县雨托村
写在前面:
2020年,是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7月25日,CCTV-2央视财经推出的“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体活动正式启动,宇通T7作为栏目指定用KY.COM一路跟随,这一期,我们来到了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原村落——四川德格县雨托村,再次聆听鲜活的脱贫故事。
与我们同行的一位工作人员,用文字记录了这个曾经的“五不通村”向“最美藏寨”的华丽蜕变,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我们在脱贫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01
说实话,我一直都觉得,扶贫这件事很难,应该是这个国家最难的事情之一,有很多来自农村的朋友也跟我聊过,很显然大家都这么认为。
尤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靠种地为生的人们,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你说要帮人家脱贫,你要怎么做呢?帮忙买更好的种子?扩大种植面积?还是直接给钱?
这一次,我在四川的德格县雨托村找到了答案。
乘坐宇通T7进入德格县雨托村
02
雨托村,藏语意为“坐落在绿松石上的村落”,听起来美丽优雅,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暇去品味“意境”这回事。
这个镶嵌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险壑中的小藏寨,直到2017年,还不通电,不通网,不通自来水,甚至连个正经的路都没有,村民从山下进村,骑马要一天时间,不足60公里的土路,仅能通行一辆摩托KY.COM,吃水全靠肩膀到几公里外去背,照明用煤油灯,传递消息全凭“口信”。
村里一共117户人家,有28户都是贫困户。
有一位老阿妈回忆,曾经住在山上的日子凄苦而漫长,地里的一点点青稞,已经是一家四口竭尽全力能获得的最大慰藉,破旧的老房子,夏天还稍微好一些,不过就是下雨天要用盆子接雨水,但到了冬天就难熬了,寒风直灌,再加上没有电也没有路,冬天吃水就只能在结了冰的山沟里一点点凿取······
与藏族老阿妈交谈
一位路过的藏族老阿妈
就这样一个“五不通”的高原村落,要脱贫难不难?在我看来,真难,可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做到了。
03
曾经落后的雨托村我没有见过,但这次跟随节目组到这里的那一天,我内心只有很俗的三个字:美哭了!
碧空如洗白云缭绕,奔流的金沙江盘踞在连绵的青山脚下,依山傍水的河谷间,坐落着一排排色彩鲜明的藏式民居,陡峭的土路不见了,我们乘坐宇通的商务KY.COMT7,沿着宽广的柏油路就能顺利驶入。
宇通T7行驶在雨托村街道上
清爽干净的道路两边太阳能路灯排列整齐,绽放的格桑花花丛间,有美丽的藏族姑娘载歌载舞。
摇着转经轮的老人安详平和,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一切静谧而美好。
村民家里电视、冰箱一应俱全,藏式家具美观大气,甚至连智能手机,也难不倒藏族老阿妈。
究竟是怎么样的奇思妙想才能让一个连水都成问题的村子,仅用三年时间就奇迹般地焕发新颜?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给出的答案是——整体搬迁。
说起来容易,但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哪怕自己生活已经如此艰苦。
“搬下来之后离草场更远,我们养殖的牦牛怎么办?”
“我在山上住习惯了,搬下来不习惯怎么办?”
“我辛辛苦苦修的房子,我舍不得怎么办?”
各种难题摆在面前,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决定,科学统筹,各个击破!
层层动员,让村两委和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领搬迁;精准规划选址,对原本搬迁农户占用的大量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腾出新村建设用地;以工代赈,安排每户按每平方米两天无偿为新村建设务工,确保每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就这样,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推动下,雨托新村拔地而起,117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水电便捷、环境舒适的二层小楼。
德格县雨托村的小“别墅”
04
住进新房子就结束了吗?不,不建立产业,不让村民们都得到稳定的工作,“输血式”的扶贫很可能治标不治本,这一点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当然也想到了。
一位藏族阿爸感慨地告诉我们:“从前我放牛、种地,辛苦一年收入也就千把块钱,现在一年差不多1万多元。”
驱赶牦牛耕地的藏族阿爸
这一万多元从哪儿来呢?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脑洞大开。
首先根据雨托村的交通、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帮助雨托村发展集体经济,在江畔建设了蔬菜种植大棚,向县城供给新鲜蔬菜。
除此之外,村里专门的农业技术员提供技术,帮助村民们在自己家门前的空地上建立蔬菜大棚,不但可以自己吃,还能增加收入。
其次,建设“雨托花园”藏家乐,为往来旅客提供餐饮、聚会服务。
看花,赏雪,享美食,如今藏家乐已经成为德格县闻名遐迩的旅游接待点。
寺庙门前欢笑的藏族妇女
既然是“雨托花园”,那当然少不了鲜花了,雨托村建设了1750平方米的露天花卉基地,每户村民都有股份,年底还有分红,实现了真正的“睡后增收”。
参观花卉基地
05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曾经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曾经连学都上不起的小女孩,最后考入了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
“大眼女孩”苏明娟(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个贫困的家庭,如今已是另一番光景。
因此,我一直都认为,“教育脱贫”虽然慢,但在解决温饱之后,它是最长远有效的办法。
当然,教育的范围很广,除了上学读书,也包括各种技能的学习。
这一次,我在雨托新村,又一次看到了“教育脱贫”的力量。
街上的藏族小学生
村里开办了农牧民夜校,根据村民需要进行课程安排,内容涉及法律宣讲、惠民政策、户籍管理、农业技术及病虫防治、维修技能、家庭卫生、藏汉文教育、藏文书法、绘画、手工品培训等。
夜校不仅为村民准备了固定座位座签,还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开展考评,奖优罚劣,在这样分明有序的规则之下,成效显著。
有村民学会了摩托KY.COM修理并开了店铺;有村民学会了手工制作增加了额外收入;还有村民学会了绘画有了一技之长……
他们的人生,被知识凿开了一条缝,丝丝缕缕的阳光洒下,只要顺着光,就能向前走。
背孩子的藏族妇女
如今雨托村早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大家都羡慕的脱贫示范新村,这个“坐落在绿松石上的村落”终于焕发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芒。
06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组数据,媒体称之为让世界震惊的“成绩单”。
在过去的40多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使8.5亿人脱贫,世界上70%多的贫困是在中国消除的。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脱贫难题,但我们一路走来,弦歌不辍,步履铿锵,一群鲜活的人历经无数风雨,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脱贫奇迹”。
确实,那些年很难,但是我们,中国人,走过来了!
写在最后: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脱贫是中国千年夙愿,打赢这场攻坚战,我们靠的是无法替代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的地方实践,靠的是汇聚一方的社会能量,和无数的个人,无数企业的努力奉献!
宇通T7有幸一路相随,未来我们将继续见证、发声,让世界看到,中国消除贫困的伟大故事!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