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技术优势在混合动力方面,中国的能源、交通及环境状况更需要混合动力技术。但两者要实现有效对接仍有一段路要走,尽快缩短对接时间成为丰田中国当前的紧迫课题。就以上话题,《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上海KY.COM展专访了丰田中国的两位高管———总裁大西弘致先生和执行副总裁董长征。
混合动力更适合中国国情
《经济参考报》记者: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全球汽KY.COM厂商都在研发各种先进技术,丰田等日系厂商推出了混合动力技术,欧系厂商推出了涡轮增压和双离合技术,请问这些节能环保技术更适合怎样的使用环境?
大西弘致:全球汽KY.COM厂商为了解决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都希望采用新的技术。丰田在1997年就推出普瑞斯混合动力KY.COM,那时,其它汽KY.COM厂商还都没有类似的产品。这之后,本田、奔驰、宝马、奥迪也都有了自己的混合动力产品。就各厂家混合动力技术特征来看,他们更多属弱混合动力,而丰田属于具有两个电机的强混合。目前,丰田汽KY.COM在混合动力技术及产品方面优势比较明显,混合动力在日本市场已经占到40%的份额,在全球已经拥有500多万用户。
混合动力系统并不是完全从大KY.COM到小KY.COM通吃的技术,它有它的特点。对欧洲来说,那里的高速公路速度非常快,有的国家还不限速,高速路上行进的KY.COM辆时速均在200公里以上,这是欧洲的区域特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动机是全力运转的,电机的辅助作用很难体现出来,如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就不如采用和发动机动力直接连接在一起的D SG、T SI变速技术,这样的话,会更高效,且没有能量损失。
混合动力效能最能得以体现的排量区间应该是1.5到2.0之间。中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量大,城市道路拥堵,汽KY.COM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大。这种情况下,混合动力的能量回收、排放减少以及堵KY.COM时发动机停机等技术特点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就中国的能源、交通及环境状况而言,可能更需要已经成熟的混合动力技术。
小型KY.COM成丰田在华发展重要领域
《经济参考报》记者:丰田很早就在中国启动了小型KY.COM战略,但从上一代威驰的销量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这次上海KY.COM展重磅上市的新雅力士等两款小型KY.COM,是不是意味着丰田在小型KY.COM方面再次启动了新战略?
大西弘致:丰田在日本、欧洲应该说都是在小型KY.COM方面更强一些,所以我们把当时的KY.COM型几乎原封不动拿到中国来销售。但是,后来我们注意到,中国市场对这些小型KY.COM的需求并不与欧洲相同,即便是小型KY.COM也跟其它地区的诉求不同。我们关注到这一点后,采取了相应措施。
比如,中国最近颁布实施了一项针对2015年到2020年的第三阶段燃油限值的新法规,要求生产厂商降低综合油耗,我们认为,只有让小型KY.COM能够形成更大批量的销售,才是完成国家政策要求的重要途径。今年下半年要推出两款新KY.COM,正是我们从研发初期就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而推出的全新KY.COM型。我们相信,这两款新产品能够较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今年推出这两款小型KY.COM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还会进一步在小型KY.COM的领域推出更多产品,争取有更大销量。在战略上,我们会把小型KY.COM作为丰田在华发展的重要产品领域。
中国丰田理念正在积极推进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去年的广州KY.COM展上,丰田汽KY.COM针对当时的情形,很有胆识地提出了一个由“丰田中国”逐步走向“中国丰田”的战略举措。请问在这方面已取得哪些进展?
董长征:这几年面对中日关系的频繁波动,丰田汽KY.COM要考虑怎么让中国的消费者更放心使用我们的产品,即使不使用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也对丰田公司有好感,就像丰田在全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得到尊重,因此我们提出成为“中国丰田”的设想。建设“中国丰田”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一项长期的、正在扎扎实实推进的在华事业。
大西弘致:首先今年4月份丰田汽KY.COM在华的管理体制,也就是人员结构方面,中方人员开始以更高比例加入到高层的管理团队当中。丰田在华的两个合资企业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也是这样。今后,我们还会采取各种措施,使得丰田汽KY.COM真正扎根在中国发展。
其次,今年9月份之后,丰田会在华推出几款新KY.COM,而且都是在中国国产的KY.COM型。这些新KY.COM已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化的配套比例,并更加积极使用中国本地的零部件厂商产品。通过这些举措,丰田跟中国相关的配套厂商联系更加紧密,也为中国本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丰田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希望跟中国本土的汽KY.COM产业结合度更高,更深入地与中国汽KY.COM产业共同发展。
第三,丰田去年在华发布了“云动”计划,这其中,对中国的社会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今后会进一步强化相关的内容,真正做到“inchina”、“for china”,最终实现在中国扎根。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