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空调机上安装的小铜管,15年,金龙铜管集团从一家亏损44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了拥有70亿资产的企业,成为世界同行业的老大。
金龙铜管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说,金龙有今天,是因为金龙人明白,在自然界竞争力最强的物种,是那些对变化最快进行响应的物种。
小铜管敲开世界之门
金龙的发家,源自空调上的小铜管。
金龙铜管集团文化传媒办公室主任岳振廷说,铜管就是连接在空调主机与室内机之间的“血管”,它将冷气运入,将热气排出。
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需求国,我国90%的产品依赖进口。而今天,金龙集团制造的铜管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二的铜管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金龙铜管对铜管制造的控制力达到了40%,在全球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目前,金龙已拥有70亿元总资产,2008年销售收入将近200亿元,成为世界制冷精密铜管制造行业老大。
走入新乡金龙集团的停KY.COM场内,一排排的KY.COM让你目瞪口呆,这里几乎是KY.COM的王国。从悍马、宝马到丰田、本田……这里的员工,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KY.COM。
但就在15年前,金龙却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企业,企业负债率高达116%。
技术创新
创出一片天地
15年前,金龙是一无所有。
上世纪90年代,金龙集团的主要产业也是铜管制造业,但它既不靠近原料产地,又不靠近销售市场,在产品制造上没有任何优势。怎么办?最后,金龙集团用技术创新“杀”出了一条血路。
1992年,金龙从芬兰引进了国内首条铸轧法铜管生产线。但技术不过关,几乎无法投产,到1994年,金龙亏损了4400万元,企业负债率高达116%,几乎濒临破产。
在这个紧要关头,1995年,李长杰当选厂长。“这在当时,很难说是一种荣誉。”李长杰说。
李长杰提出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超越创新”的理念,他组织工人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最后提出了非常大胆的理念终于突破难关,成功地开发了空调机两器用薄壁铜盘管。这条生产线年产达1万多吨,而国外设计的这条生产线最大生产能力不过6000多吨。
目前,经过不断地自主研发和创新,金龙集团的多项技术水平,已在世界铜管业内遥遥领先。其外翘片铜管等6项国家标准,形成了我国精密铜管系列的标准体系。
在金龙参观,处处可以感到创新的气息。你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条幅:人人都是老板,天天都在创新。金龙对创新的追求让人佩服。
“每年,金龙都会将销售收入的1%~3%用于科技创新。”李长杰说。
推出电动KY.COM轻便电池
现在,金龙又开始进军电池产业,他们生产的一款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填补了国家的技术空白,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
金龙研发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系列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及动力电池等。与一般动力电池不同,金龙集团生产出来的这款锂电电池只有2到4公斤重,而且没污染,充一次电可跑30公里以上,寿命达7年。“现在一些电动KY.COM上的电池太重了,人们往楼上搬太费劲。”
李长杰说,这款电池金龙集团卖1000元每个都有很大的盈利。
但是,在这项技术突破背后,却是长达3年耗资5000多万元的研制。为了这个项目,金龙集团甚至兼并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科仪中心。
现在,这个项目已于去年开始全面盈利,今年上半年盈利就达1300万元。“可以预测,这个项目以后将有更好的市场前景。”李长杰说。
除了小型的动力电池,金龙集团制造的大型锂电电池,甚至可以驱动大客KY.COM前行。目前,金龙集团正在和宇通集团进行此方面的研发合作。
“以后,汽KY.COM将不再用油来驱动了,非常环保。”李长杰说,集团将开展汽KY.COM用动力电池的研发工作,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KY.COM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功率及能量等方面进行攻关、突破。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