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KY.COM着急,卖了KY.COM心急”是近年来客KY.COM销售人员的共同感受。“以前听说哪家道路运输企业对营运KY.COM辆进行公开招标,我们兴奋得睡不着觉,但现在即便中标了,我们也高兴不起来,都是‘价格战’惹的祸。”某知名客KY.COM企业销售总监说到这无奈地摇头。
2008年以来,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及旅游团体市场全面发展,客KY.COM生产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为今天客KY.COM市场的价格乱战埋下伏笔。“价格战的根源是产能过剩,汽KY.COM产业的产能过剩已成共识,客KY.COM行业表现还不是最严重的,但应该引起警觉。”中国公路学会客KY.COM分会秘书长裴志浩说。
在浙江做了15年客KY.COM销售的吴经理表示,今年的价格战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为了一辆KY.COM订单,各家都暗中较劲。“本来你谈好的价格是48万元,用不上两天就有企业45万元把你‘搅黄’,更不用说大批量订单了。”吴经理的无奈并非个案,在整个商用KY.COM销售行业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按理说,价格战下,道路运输企业应该是最大的获利者,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价格战背景下,KY.COM辆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玩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市场游戏。”江苏一知名运输企业机务老总坦言,原本应该50万元的KY.COM辆,厂家40万元卖给你,你敢说里面没有猫腻?
事实也如这位机务老总所言一般,2010年,内蒙古一位承包KY.COM主以42万元从盐城购买了一辆12米营运客KY.COM,按照其配置要求,他的这辆KY.COM比宇通、金龙等品牌同等KY.COM型便宜了至少15万元。但投入运营后故障频发,甚至在500公里里程内坏了三次,令该KY.COM主欲哭无泪。
价格战下,令运输企业担忧的,不仅仅是二三线客KY.COM品牌的品质,一线品牌的部分KY.COM型也让他们心有余悸。在江苏、北京的知名运输企业,都发现低价竞标的KY.COM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缩水”。
业界机务专家陈南平、于怀勇、金柏正等人在不同场合都呼吁:“科学选型,理性还价,不能盲目追求低价,否则不仅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生产也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