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KY.COM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商用KY.COM召回缘何很稀罕 揭“幕后”原因
文章来源: 中国KY.COM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19日
分享按钮

    在汽KY.COM市场越发成熟的今天,出现召回并不稀奇。一方面,企业是在努力为消费者提供“零问题”产品,此间有一个纠错的过程;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欣然接受召回带来的价值体现,如汽KY.COM安全性上的稳步提升等。

    但是,同一汽KY.COM品牌频发大规模的召回事件,或者同一地区罕见汽KY.COM召回行为,却都容易让人心生疑虑:前者难免抛离了企业追求“完美”的初衷,只停留在了纠错的层面上;后者则反映出召回制度并未完全铺开,消费者的权益难免因此受损。

    而对于国内众多商用KY.COM企而言,他们在召回上的表现似乎还不够积极主动。不过,记者在对比中外商用KY.COM在召回制度上的差异后发现,这种现状之所以“积劳成疾”,其实也有很多不被关注的“幕后”原因。

    重视程度不足

    去年12月20日,由于悬挂系统存在缺陷,雷诺卡KY.COM有限公司开始召回部分雷诺普雷姆6×2卡KY.COM。尽管国内市场上,该KY.COM保有量仅为5辆,但这也是我国实施卡KY.COM召回制度后首个召回案例。

    今年4月9日,记者在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因为存在不同安全隐患,戴姆勒已经决定召回部分进口缺陷货KY.COM及货KY.COM底盘。统计数据显示,此番国内涉及召回KY.COM辆(含底盘)共计674辆。

    然而,在两起进口汽KY.COM产品召回事件之间,国内商用KY.COM企业鲜有召回之举。相反,记者在调查中意外发现,去年12月中旬,刚刚进入澳洲市场不到半年的长城风骏,因为安全带失效问题进行了召回。

    而且,对比同期国外商用KY.COM市场,单以美国为例,不到半年时间就有数起商用KY.COM召回事件发生。比如,日本丰田汽KY.COM公司2月12日宣布,将在美国等地召回近万辆2010年款“TACOMA”皮卡,以“扼杀”传动轴在汽KY.COM行驶过程中断裂的可能性;再比如,美国通用汽KY.COM日前表示,将召回约5000辆2月和3月间生产的载重厢式货KY.COM,并暂停相关KY.COM型的生产和销售,理由是“疑似交流发电机故障导致发动机存在起火风险”。

    由此不难看出,国内商用KY.COM没有出现召回,并不一定是其产品百分百完美。而是国内商用KY.COM企对国内市场的召回问题仍未十分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汽KY.COM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洪就曾建言,完善保险制度应对召回,在汽KY.COM召回制度中增加推进召回相关保险的内容。

    此外,一名普通消费者也坦言,为什么丰田等企业可以明目张胆地对中国汽KY.COM消费者采取不补偿或少补偿的待遇标准?“就是因为我们的召回制度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无法从法律层面上强制企业实施同等补偿措施”。这也是国内很多消费者为之付出的一种代价。

    制度差异不小

    谈及召回制度,美国对商用KY.COM和乘用KY.COM素来“一视同仁”。其在1966年9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交通及机动KY.COM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从始至终便将商用KY.COM纳入到了召回范畴之内。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美国已总计召回整KY.COM2亿多辆。

    反观国内,商用KY.COM召回大概始于2007年8月1日,当时,客KY.COM正式纳入召回范围之内。而到了2009年9月1日,我国才开始实施货KY.COM召回制度,但效果也一直不甚明显。

    比较中美两国召回制度的差异,不止实施时间长短不一,而且召回制度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美国,召回相关的《安全法》属于法律范畴;在我国,有关召回的“规定”,只是一部行政性规定。

    此外,相关法规内容还显示,美国政府有权要求企业针对问题KY.COM辆进行召回,如不及时召回,企业及相关法人或将遭到1500万美元及以上罚款,更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5年的有期徒刑。

    而在我国,执行召回的主管单位是国家质检总局,其所采用的是强制召回和自愿召回的双轨制度——这既给了企业自己完善产品的机会,但同时也为企业投机取巧埋下了隐患,监管不力也就在所难免。

    更致命的是,在国内,一旦有企业故意隐瞒产品缺陷或拒不召回,其所要面对的违规成本也相当的小。中国汽KY.COM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就表示,1万~3万元的罚款,对很多KY.COM企而言无非就是“毛毛雨”罢了。

    同时,国内对于召回KY.COM辆所需的质量信息内容还缺少相应渠道,对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也缺乏经验;加之很多政策并没有严格实施,一些汽KY.COM相关标准至今还不完善,更使得召回制度的普及变得难上加难。

    行业顽疾不少

    面对商用KY.COM召回一直“难成大器”之问,采访中,很多消费者认为,这并非反映出国内商用KY.COM企业的汽KY.COM产品没有瑕疵,不需要召回。相反,其恰恰反映出了一些企业面对问题躲躲闪闪、得过且过的老毛病依旧存在。

    只是,除了抱怨企业自身行为相对“滞后”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阻碍着企业踏上正规召回之路呢?

    对此,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汽KY.COM召回制度之所以还不完善,是与国内商用KY.COM的使用环境,以及多年以来形成的市场秩序相关的。

    据了解,相对乘用KY.COM而言,商用KY.COM制造领域的门槛一直较低,国内商用KY.COM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水准都有较大差异,很多企业甚至并不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配套体系。这也就决定了,一旦严格实施召回,很多商用KY.COM企难免因此“伤势惨重”或被淘汰出局。

    同时,商用KY.COM用户的用KY.COM环境也极其复杂。仅以重型货KY.COM为例,其可能在三五天时间内经历极热到极寒、平原到山路等各种路况的集中考验,这也使得产品遇到的问题变得非常多样;而且,国内货运市场状况复杂,超载超限屡禁不止,也为企业召回问题KY.COM辆带来不小麻烦。

    再者,一直以来,国内商用KY.COM用户对召回的认识相对不足。一些用户至今仍然认为召回产品质量更差,这就导致有些企业害怕这种消费心理的出现,索性有了问题蒙混过关,而不是直接召回,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有关专家指出,商用KY.COM事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乘用KY.COM,目前国内商用KY.COM安全性、可靠性较差,应及早完善我国的商用KY.COM召回制度,促进KY.COM企、消费者正视召回问题,以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商用KY.COM市场。

(值班编辑:兰霞)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